设为主页 - 收藏大全网 - 放到桌面
清空全部播放记录
电影集合为您提供电影和我父亲的死亡,在线点播,迅雷下载。
《电影和我父亲的死亡》又名La mort du cinéma et de mon père aussi。
一对父子试图通过电影冻结时间。虽然父亲对自己最后的日子没有感情,但他的儿子与现实脱节,绝望地试图把父亲视为英雄。尽管在这个虚构的故事***拉维夫在火焰中被点燃,但父亲的现实世界并没有在一声巨响中结束,而是一声缓慢消失的呜咽。
电影集合用心做网站,真诚到永远。本视频内容来自第三方网站,其版权归合作网站或第三方网站所有!
#24th SIFF# #年度十佳候选# Cannes2020入选。导演是跟拉皮德混的!多种媒材(录像,超八,数字)和画幅比例的混用,以及着意模糊纪录与虚构的界限,“片中片中片”,也是把拍拍电影这个事儿写出了久违的新意(居然连国家电影基金的评审意见都放进去了……)。影片的构思很可能是直接来自维尔托夫的[带摄影机的人],把电影筹备、剧作、片场、剪辑、配乐、补拍的过程全拍进去了,因此也形成了一个绝妙的自我反射结构。可能最感人的段落还是看到(真实的)导演父子联名制作的那些录像带短片作品,这种档案-数据库式的使用(尤其是导演在特拉维夫电影学院那个超八作业“炸猪排”)通过同一个地点的匹配剪辑(不变的门-厨房;变老的父亲和**),带出了无与伦**时间的重量。可惜以色列这个点没再展开。
即使**轰炸以色列,也要吃鱼饼。就算到了世界末日,不吃饭仍活不过一天。哪怕是电影里的假爷爷,小童星听到他咳嗽仍然难过。当女友真的和我分手,电影忽然跟现实重合。我还记得父亲陪我在草丛里找滤镜,记得母亲坚决不要父亲骨灰做成戒指。记得走在路上,那个骑车的人好像父亲,便义无反顾向他冲去。
2021SIFF 06 # 电影和生活结合,伪纪录片的形式还挺有趣,褪色的录像带展开,太触动了。最喜欢的一段是父亲独自站在山上说“对不起,这里太美了,我先挂了。”虽然感觉概念挺好,但是处理得好混乱,中间一度**。
实在很喜欢导演那股非要在结构上堆结构的中二劲,故事本身也够疯狂又温情。
#SIFF#概念和形式太好,真的玩电影,片中片中片。电影和感情孰轻孰重,或许真的不好说。
“我”太大了/导演很厉害,从父亲戏水一段、烤面包一段就可以看出来。开头十五分钟太精彩了,但到底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热衷于玩戏中戏中戏中戏?这部的戏中戏只让人觉得杂乱,觉得是主干故事写不下去的不得已而为之,既没有《纽约提喻法》的完整饱满,也缺乏《小伟》描写父亲之死的真挚动人。前面的节奏和镜头语言(视听两个层面)都很不错——不仅准确而且有创造性,说明导演是有能力做到的,后半部分却完成成这样,连影调都很乱,让人觉得有些可惜吧。(开头的“父亲出走”一线真的很精彩啊,为什么不就此拍下去呢,即使影片是作对父亲的一种祭奠,也并非一定要以对生活的“复现”来展示反思啊。我反而觉得这在某种程度上是讨巧的,因为不用考虑剧作的严密了,不用它作为一个电影是否有足以说*观众的逻辑了。演员这么好,某些调度这么好,真的可惜。)
如果说影片的主题记录父亲临终前的一段人生是一件外衣的话,那么这件陈旧的外衣因放置太多年早已磨损、褪色、蛀坏,导演便在这件本不华丽的外衣上贴上了各式补丁,精心打磨。还把自己缝补衣*的过程也顺带记录了下来。**影像的呈现即是导演补衣的补丁。导演十分精心,或者说素材即补丁过多,而贴得太满,不管是否对推进影片情节有需要或者对提升影片自身气质有效用,都放了进去。影片最特殊之处在于,从影片的名字我们便可得知这是一部与死亡有关的影片,但是关于亲人逝世的那种悲伤氛围在本片中我们几乎找不见一丝痕迹。把这种被人用以大肆渲染的催泪元素完完全全消融在灵动的影像中。淡化使人共情的部分,一切*务于自身的结构与影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首先以类私人影像的方式抛弃了一部分观众。
这部电影,几乎把这些年中国电影已成一景的“在电影里拍电影”,打造出了一个低成本的大礼包。 简单说来,这是一个片中片的片中片的片中片故事。 什么叫“片中片的片中片的片中片”呢?就是导演找来了演员来扮演自己和父亲,因为他要给罹患绝症的父亲拍摄一部电影,而在此之前,父亲其实经常出演一些家庭录像的电影短片,父子俩都是影迷。 电影里,父亲冲儿子吼道:没有人想进电影院看你老爸,他们只想看明星,别再拍这个鬼玩意了。 作为戛纳官方入选,这部电影有不少迷影情愫,手法真挚。可惜素材介质太多,稍嫌拉拉杂杂。
3.5 概念不錯,就是結構套得太繁複讓敘事散了
【以色列】真实生活与影像纪录逐渐模糊了界限,父亲是“缪斯”,最后也在孜孜不倦地帮助儿子完成了他的作品。有一些很幽默的地方(突然说起Lena Dunham真的忍不住啊),有因时政背景意外而起的评论,还有逐渐揭开这个家庭背后的情感交织,层次很丰富。能在“家庭录像带”全然引起兴趣,也足够让人印象深刻了。
胤祥 2021-06-12
#24th SIFF# #年度十佳候选# Cannes2020入选。导演是跟拉皮德混的!多种媒材(录像,超八,数字)和画幅比例的混用,以及着意模糊纪录与虚构的界限,“片中片中片”,也是把拍拍电影这个事儿写出了久违的新意(居然连国家电影基金的评审意见都放进去了……)。影片的构思很可能是直接来自维尔托夫的[带摄影机的人],把电影筹备、剧作、片场、剪辑、配乐、补拍的过程全拍进去了,因此也形成了一个绝妙的自我反射结构。可能最感人的段落还是看到(真实的)导演父子联名制作的那些录像带短片作品,这种档案-数据库式的使用(尤其是导演在特拉维夫电影学院那个超八作业“炸猪排”)通过同一个地点的匹配剪辑(不变的门-厨房;变老的父亲和**),带出了无与伦**时间的重量。可惜以色列这个点没再展开。
西楼尘 2020-11-29
即使**轰炸以色列,也要吃鱼饼。就算到了世界末日,不吃饭仍活不过一天。哪怕是电影里的假爷爷,小童星听到他咳嗽仍然难过。当女友真的和我分手,电影忽然跟现实重合。我还记得父亲陪我在草丛里找滤镜,记得母亲坚决不要父亲骨灰做成戒指。记得走在路上,那个骑车的人好像父亲,便义无反顾向他冲去。
Fairy 2021-06-14
2021SIFF 06 # 电影和生活结合,伪纪录片的形式还挺有趣,褪色的录像带展开,太触动了。最喜欢的一段是父亲独自站在山上说“对不起,这里太美了,我先挂了。”虽然感觉概念挺好,但是处理得好混乱,中间一度**。
lcsun 2021-06-14
实在很喜欢导演那股非要在结构上堆结构的中二劲,故事本身也够疯狂又温情。
Spy 2021-06-13
#SIFF#概念和形式太好,真的玩电影,片中片中片。电影和感情孰轻孰重,或许真的不好说。
铜tt 2021-06-11
“我”太大了/导演很厉害,从父亲戏水一段、烤面包一段就可以看出来。开头十五分钟太精彩了,但到底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热衷于玩戏中戏中戏中戏?这部的戏中戏只让人觉得杂乱,觉得是主干故事写不下去的不得已而为之,既没有《纽约提喻法》的完整饱满,也缺乏《小伟》描写父亲之死的真挚动人。前面的节奏和镜头语言(视听两个层面)都很不错——不仅准确而且有创造性,说明导演是有能力做到的,后半部分却完成成这样,连影调都很乱,让人觉得有些可惜吧。(开头的“父亲出走”一线真的很精彩啊,为什么不就此拍下去呢,即使影片是作对父亲的一种祭奠,也并非一定要以对生活的“复现”来展示反思啊。我反而觉得这在某种程度上是讨巧的,因为不用考虑剧作的严密了,不用它作为一个电影是否有足以说*观众的逻辑了。演员这么好,某些调度这么好,真的可惜。)
野凡 2021-06-14
如果说影片的主题记录父亲临终前的一段人生是一件外衣的话,那么这件陈旧的外衣因放置太多年早已磨损、褪色、蛀坏,导演便在这件本不华丽的外衣上贴上了各式补丁,精心打磨。还把自己缝补衣*的过程也顺带记录了下来。**影像的呈现即是导演补衣的补丁。导演十分精心,或者说素材即补丁过多,而贴得太满,不管是否对推进影片情节有需要或者对提升影片自身气质有效用,都放了进去。影片最特殊之处在于,从影片的名字我们便可得知这是一部与死亡有关的影片,但是关于亲人逝世的那种悲伤氛围在本片中我们几乎找不见一丝痕迹。把这种被人用以大肆渲染的催泪元素完完全全消融在灵动的影像中。淡化使人共情的部分,一切*务于自身的结构与影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首先以类私人影像的方式抛弃了一部分观众。
木卫二 2020-11-25
这部电影,几乎把这些年中国电影已成一景的“在电影里拍电影”,打造出了一个低成本的大礼包。 简单说来,这是一个片中片的片中片的片中片故事。 什么叫“片中片的片中片的片中片”呢?就是导演找来了演员来扮演自己和父亲,因为他要给罹患绝症的父亲拍摄一部电影,而在此之前,父亲其实经常出演一些家庭录像的电影短片,父子俩都是影迷。 电影里,父亲冲儿子吼道:没有人想进电影院看你老爸,他们只想看明星,别再拍这个鬼玩意了。 作为戛纳官方入选,这部电影有不少迷影情愫,手法真挚。可惜素材介质太多,稍嫌拉拉杂杂。
五色全味 2020-11-23
3.5 概念不錯,就是結構套得太繁複讓敘事散了
基瑞尔 2021-06-11
【以色列】真实生活与影像纪录逐渐模糊了界限,父亲是“缪斯”,最后也在孜孜不倦地帮助儿子完成了他的作品。有一些很幽默的地方(突然说起Lena Dunham真的忍不住啊),有因时政背景意外而起的评论,还有逐渐揭开这个家庭背后的情感交织,层次很丰富。能在“家庭录像带”全然引起兴趣,也足够让人印象深刻了。